上博青花笔筒之郊游点化

  • 藏地 :上海博物馆

  • 纪年 :1628-1644(崇祯)

  • 尺寸 :高 21.9 厘米/口径 18.4 厘米/足径 16.8厘米

  • 工艺 :青花

  • 器形 :笔筒


  • 主题 郊游点化

    将人物故事图同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明代传奇《昙花记》第五出《郊游点化》的插图两相比较,可知瓷器上的画面实际上是该场戏的广告画 – 突出了一对疯疯癫癫的方外人士和作为对立面的道貌岸然、功成名就的官人。《昙花记·郊游点化》这个折子戏表现了朝廷显贵木清泰带妻妾丝竹郊游,路遇和尚宾头卢与道士山玄卿拦驾,点化他看破红尘,旋即出家寻佛访道的场景。《昙花记》为明代才子屠隆(1542-1605)大约于1598年之前撰写。屠隆在万历年间考取进士功名,后来因为遭奸人诬陷而丢官归田。屠隆不但擅长考试,而且在文学艺术佛理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屠隆撰《昙花记》,目的是“广陈善恶因果,以名佛理”(《屠隆致管志道书》)。该剧《凡例》开宗明义: “此记广谭三教,极陈因果,专为劝化世人” 。在剧中,屠隆杜撰了个唐朝大将军木清泰,曾经在安史之乱中勤王建勋,百战功成,被封为定兴王。一天风和日丽,万事如意的木清泰载酒驮乐,与妻妾联袂出城寻春。在途中,“西天祖师”宾头卢和“蓬莱仙客”山玄卿以醉酒僧人和疯魔道人的形象出现,挡住木清泰的去路。他俩奉佛祖释迦如来和道祖太上老君之命,唯恐木清泰在朝欢暮宴中“秪贪后福,遂昧前因”,专程赶来点化他。一开始木大人恃才傲物,声称: “我荡寇立功,取黄金印如斗大,悬之肘后,好不威风也。” 身为十八罗汉之一的宾头卢随即开导他:“只道是富贵黄金铸得牢,又谁知一旦抛。须臾少壮成衰老, 身子裹紫绶虽堪贵,头儿上白发不曾饶。今古价有谁逃?!”一席话说得木清泰幡然醒悟,遂割爱辞荣,离家访道寻佛。他随僧道下观地狱、上游天堂、访问西方极乐世界,经种种煎熬,历诸般考验,阅尽人生幻象,在雷电、蛇虎、鬼魅、冤魂、美女等面前守身不屈,终证佛果,赢得“圆照大师”称号。届时,离宅时所植一枝无根昙花绽放花朵,向家人喜报福音。全剧结于阖家共证菩提,飞升入佛国之时。屠隆指望以其剧作投世人所好,“以传奇语传佛理”,让观众在观戏时即“开心胸”而“拍手大悟”,甚至未离场就当场“跏趺脱化”。


  • 错误描述 :上海博物馆举办《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特展图录中的解说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拱手者为伯夷和叔齐,帝王装束的骑马者应为周武王”(见第98页)


  • 瓷器描述 :马上显贵对话的两位人物,其中一位短发短髭的壮汉所披的凹凸条纹绒氅,明显是羊毛织的明季时新舶来品。明朝杨升庵在其文集“内典”卷中称,“袈裟”写作“毠㲚”,不用“衣”部用“毛”部,“盖西域以毛为之”。(《艺林伐山》卷十四)。在表现同西域有渊源关系的佛教人物时,画匠似乎偏好这种条纹绒毠裟,用以突出僧侣的异域特征。类似装束亦见于上海博物馆藏1643年制的十八罗汉图青花笔筒。 该笔筒体型硕大,垂直的外壁展开即为长方形,能容纳更为具体的细节,画匠精工绘制,使剧本里描绘的许多细节得以展现。诸如“女伎骑吹上(舞台指示)”,“凤箫细续鸾奏”,“石榴罩桃花马”,再如,“柳丝拂王孙袖”,“瞻城阙薄暮”等等。然而,画匠在表现宾头卢和山玄卿的时候却借鉴了同行创造的伯夷叔齐形象,在木清泰面前近乎跪拜。难怪上海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把画面误认为是商周时期的故事场景。


  • 视觉元素 (0)


  • 同主题参考图像



    'JiMao National Museum'



    '云博青花觚之郊游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