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 :纽约佳士得2006年三月廿十日拍卖会478号拍品 纪年 :1640 - 1670(明末清初) 尺寸 :高:43.2 厘米 工艺 :五彩 器形 :觚
主题 :佛殿奇逢
出自《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进京赶考的张生途经蒲津关歇脚,去当地古刹普救寺游玩,迎面遇见了因旅途羁留暂住寺内的相国家小姐崔莺莺。平时没有机会见到如此天姿国色的张生,只觉得眼前南海水月观音现身,一时间“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陪伴张生的和尚法聪见到张生行为失态,连忙提醒他休惹事。另一边莺莺的丫鬟红娘注意到附近有陌生男人,赶紧催促小姐移步。莺莺在离去时回首对张生望了一眼。
《佛殿奇逢》亦称《惊艳》,是《西厢记》中最有名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男女主人公张生和莺莺第一次邂逅即擦出火花,开后来剧情发展之滥觞。同时,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的故事特别招人喜欢,《佛殿奇逢》作为一个诗情的创意,从最初的文字描写到后来的剧本插图,再到真人表演,期间容纳了无数艺术家的智慧和心血。同时,《佛殿奇逢》在世间呈现的各种版本也直接间接地反映了创作者、观者、赞助人等各方自身的经验意志和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在《佛殿奇逢》画面中,男主角张生的形象始终不变:他就是在痴迷地想方设法多看一眼莺莺。另一方面,女主角莺莺的变化最大:她或者是按奈不住好奇心在天真地回看,或者是在与红娘无心闲聊,视近旁的陌生男人为空气,但是,最多的形象,特别是在近代最多的形象是莺莺羞怯地低眉垂眼,甚或以扇遮面。最后这个形象符合了社会中掌握话语权的男性对年轻女性的期望和想象,因此得以流布最广。 错误描述 :关于这只觚上的主纹饰,据《拍卖图录》介绍,是“两位学者和两位女子分别站在一树花的两边”。
瓷器描述 :此觚与《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展览图录中发表的一只青花五彩西厢人物故事图觚在形制、尺寸、色彩、绘画书法风格等诸方面都很相似(上海博物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这两件觚瓶即使不属于同一套,它们在同一时期出自同一作坊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此瓶的形体比较细,从一面看去只能看到一组人物,这就为表现相国闺秀莺莺的真正大家之仪提供了视觉条件。剧中描写此情此景中的莺莺用了“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拈”这句戏文:在这一刻,莺莺心中、眼中一概无他,只是自己在尽兴享受春光。“尽人调戏”与“轻狂”无涉,恰如清初才子金圣叹所阐发的:“天仙化人,目无下士,人自调戏,曾不知也。”(《金圣叹评点《西厢记》》卷一·一之一)金圣叹进一步引经据典称,唐朝大将郭子仪的爱女每天即由大老粗军士服侍梳妆,“执栉进巾,捧盘泻水”,并没有觉得有甚不妥。只有“彼小家十五六女儿,初至门前便解不可尽人调戏,于是如藏似闪,作尽丑态。”(同上)正因为女儿们的行为受种种内外动因影响制约,这一看似极“淡”的画面处理, 能使会心者认同莺莺天然、纯真的形象,觉其可爱之至。
觚瓶通体绘《佛殿奇逢》场景,在觚瓶上段写有一段工整的青花隶书,录《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中两段曲子。 第一段调寄《后庭花》:“若不是衬残红,芳径软,怎显得步香塵底様浅。休题他眼角留情,只聼脚踪兒将心事傳。… … 風魔了張解元,似神仙歸洞天… …” 余下两句出自另一曲《柳叶儿》:“門掩着梨花深小院,粉墙兒高似青天。” 文字稍异于通行文本,因为是确凿的十七世纪遗物,弥足珍贵,可以相互参校。有些异文属见仁见智类,像“兒”、“且”等语助词的取舍,可是通行本上的“休题眼角留情,则这脚踪兒将心事傳”在觚瓶上作 “休题他眼角留情,只聼脚踪兒将心事傳”,后者如今读来更顺。 因当时习惯,青花文本含有多个异体字。更有意思的是, 觚瓶上最后一个字“天”写成上“艹”下“曳”的合体,可用来印证明季文人何孟春《余冬序录·卷一》所载当时上行下效、避讳“天”字的做法:“正统十年进士登科录,凡‘天’字皆作‘艹 曳’, 云出内閣意。”(亦见于叶盛《水东日记》卷三;梁亿《遵闻录》)
视觉元素 (0)